双11马上就要临近了,想必很多人已经准备好了购物清单,只等0点一到,下手稳准狠。大家在吐槽什么定金膨胀翻倍、支付尾款时满减、叠加红包和优惠券、无门槛跨店活动等等这些让人很伤脑筋的优惠活动时,却还是忍不住买买买。

今年的双11到底会有多疯狂?让我们看看去年:

据阿里巴巴数据显示,去年零点交易开始后52秒,全球成交额突破10亿元;6分58秒,成交额超过100亿元;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此期间,无线端的成交占比一直保持在88%左右。在凌晨1点整时,天猫全球成交额已经突破353亿元。

这些成绩,都要感谢“剁手党”们,我们经常会用“购物狂”、“剁手党”来称呼那些冲动消费的人。在心理学里,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强迫性购物(Compulsive Buying)


什么是强迫性购物?

在正常范围内(不过度、不影响社会功能)的购物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

• 你经常在没有思考自己在买什么、为什么买的情况下,就花了钱;

• 在花钱时,你根本不会去想自己还有多少钱;

• 你习惯将购物当做产生快乐,或者奖励自己的方式;

• 想到你的某个朋友已经拥有了某样商品,你就止不住地想要拥有它;

• 你隐藏起自己买的东西和小票,在自己的真实花销上撒谎;

• 很多买回家的东西一次都没有用过;

• 每次买完都很后悔,但还是停不下来……

那你可能是一个强迫性购物者。


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 Emil Kraepelin 就提出了 Oniomania(购物癖)的概念。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现象才真正开始为精神健康领域所研究。

根据Kellett的定义,强迫性购物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曾发表在Addiction杂志上的一则对涉及32000人的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一般患病率约为5%,即20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购物狂;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间差异不显著,但以年轻人(20岁前后)、女性较为高发。

购物狂在买买买的瞬间产生的欣快感(euphoria),和有赌瘾的人在放下赌注的那一刻的大脑活动类似。让他们沉迷的物质叫多巴胺。


如何摆脱无休止的买买买?

对于网购成瘾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靠理性购物的自觉是不够的。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问题。

其次,试着从更深处寻找原因:是什么使你止不住地花钱?在购买的背后,你真正想要逃避或不愿面对的情绪是什么?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不会因为买买买而消失,欣快感只是一时的。

最后,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比如,不要独自购物,而是和朋友一起;使用现金、借记卡而不是信用卡消费;在每次消费前列出清单,绝不买清单以外的东西;避开折扣店、网店和电视购物频道;不要在很饿、很渴或者非常疲倦的时候购物。同时,在每一笔下单之前,都让自己先等待20分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