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就一直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


“原食”,指的是淀粉类食物,而“原汤”,就是指煮这些食物的水,“化”,有消化的意思。例如吃完煮饺子、面条、馄饨等,来一碗汤帮助食物消化,是很多人的习惯。



这碗“原汤”真的能化食么?


并非如此。


要解决“原食”导致的消化不良的问题,所需要的消化酶应该是淀粉酶,而面粉中并不含有这种酶。退一步说,即使面粉中有这样的酶,它们也不耐高温,在煮面的过程中会失去活性,不再具有消化能力了。


还有人称:煮淀粉类食物时,淀粉会发生糊化,部分溶解到汤中,可以帮助消化。


在食品工业上,确实用淀粉来生产糊精。不过糊精的生产一般需要淀粉酶的参与。如果单纯用高温来生产糊精的话,需要在干燥的环境和很高的温度下进行,比如烘烤。因此,即使煮面条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糊精,产生的量也非常少。更重要的是,糊精只是淀粉分子变小后的产物,虽然它本身较易被消化,但是并没有消化别的淀粉的能力。


那这碗原汤里有什么呢?


面粉中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很丰富,但在煮食的过程中,B族维生素会流失到汤里。有报道称,溶解在汤里的水溶性维生素可占原食物的50%,因而喝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面食在烹调过程中流失的维生素。


所以说,这碗面汤,您喜欢喝的话可以喝,但是要是以化原食为目的,小编劝您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