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医疗需求得到了释放,驱高就医心理影响着人们的就医行为,这就导致医患错搭。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而基层医院门可罗雀、难以维持。为了解决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引起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国家推出了分级诊疗政策。


提到分级诊疗,想必大家不止一次的听医疗界的朋友说起过,可你真的了解分级诊疗吗?


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政策措施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分级诊疗就是病人分等级接受治疗,然后在不同医院中进行转诊,也就是病人由小医院、小诊所向高级别医院转诊的政策,即病人的流动。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是国家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本意。


分级诊疗现已成为医改的“第一要务”。这个政策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病人得到科学有效的分流,让不同程度的疾病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完成治疗。与这个政策相关的一个口号即“90%的病人不出县”。换句话说也就是限制病人的流动,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分级诊疗截然相反。


试问一下如果小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有多少人还会愿意去三级医院排长队、花高费呢?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也是分级诊疗的瓶颈——基层医生是不是有能力完成90%病人的救治。


基层医生数量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薄弱,致使一部分患者不够信任,直接去大医院就诊。为了彻底改变基层医院技术实力差的难题,除了政策性的帮扶外,政府还特别开了一个政策上的口子,即允许上级医院与下级医院进行资源的共享与利益的分成。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医联体的雏形(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站医疗点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的出现,可以使上游的技术力量有效下沉,充实下级医院的诊治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主要病人不出县的目标。


例如,我们与上级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加强对基层医院及医生技能等全方位支持。基层转诊的患者,可通过“绿色通道”享受优先诊疗和挂号费减免服务。同时,上级医院的专家下挂基层坐诊,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专家的诊疗思路会让基层医生很受益。


基层医生还可以通过远程影像、远程诊断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逐渐坚定看病用药的信心和底气。


总而言之,分级诊疗路难行,但势在必行。预计到2020年,分级诊疗制度将全面建立。所以基层医生们必须存在危机感,急迫感,积极的参与其中,否则你将会被逐渐成熟的分级诊疗制度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