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从开放式、微创式,进入智能机器人时代。
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医院至少有一个手术机器人。十多年来,这类机器人被广泛的应用于外科学,包括泌尿学和妇科学。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精确、清洁、减少疲劳。但外科受训人员,即住院医师得到实践操作的机会要比公开手术少得多。
手术机器人是一个四臂机器人,拿着像棍子一样的手术器械,由一位外科医生控制,他坐在离病人15英尺远的控制台旁。
在传统手术中,住院医师能够获得亲自动手的机会,可以说如果没有住院医师的持续协助,主治医师几乎无法完成大部分工作。然而,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做手术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机器人手术系统可能配备了两个控制台,但主治医师却很少授权住院医师进行同时控制。住院医生要么在床边使用腹腔镜工具从病人身上吸取液体,要么坐在另一个实习控制台,观察手术过程,等待手术机会。
即使住院医师有时候能获得5-10分钟的时间在控制台上进行独立操作。此时导师的教学方式也是直升机式的,比如在一边喊,“别,别,别,别!”,或者质问“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并间歇性地把机器人的控制权从他们手中夺走。就这样,住院医师离开了控制台,觉得自己就像个犯错的小孩,脑袋上被扣上了笨蛋的帽子。”
一部分住院医师往往会陷入所谓的“影子学习”中,就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并学习他人的工作。他们竭尽全力进行模拟训练,或者在YouTube上猛看手术视频,许多人是通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执行机器人外科手术工作来学习的,这些工作接近他们能力的边缘。
想想看,一个医生要想扔下自己的手不用而改用机械手去做手术的话,需要怎样的训练代价。
这些见解与外科手术相关,但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思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对更广泛工作领域的影响。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对话》杂志上。
外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