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科学》杂志近日报道,实验室培育的肉类产品,俗称“人造肉”,很快就会出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说到人造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由大豆蛋白制成的,也称大豆蛋白肉,实际上这是一种模仿传统肉类的形色和味道等制作出来的豆制品。
而即将端上美国人餐桌的这种“人造肉”是通过从动物身体提取某个部位的干细胞,然后放在培养皿中繁殖,得到肌肉组织。
有报道称,从本质上来说,“人造肉”与真肉并无太大差别,而且,人造肉是可以根据人们身体的需求来调节肉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避开相对“不健康”的成分,例如减少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等。
人造肉还有一种叫法:“清洁肉”。
时不时就会跳出来给大家带来一些恐慌的“禽流感”、“疯牛病”等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但其实传统养殖业养殖的肉类,还远远不止有这些隐患。在携带病菌方面人造肉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不负它“清洁肉”的威名。
此外这项技术,在生产肉类的过程中不会耗费饲料和水,也不会额外产生垃圾废物。
即便如此,这些人造肉产品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消费者的菜篮子,并最终被端上餐桌,也面临各类问题。其中最难攻克的,就是高昂的制造成本以及公众对人造肉的接受程度问题。
美国、荷兰、以色列等国的好几家新兴企业目前正致力于破解价格昂贵这一难题。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能吃上美味的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