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京客隆”超市旗下一家京捷便利店的货架上,摆上了一些非处方药和医疗器械。目前,上架的有62种非处方药和35种医疗器械,包括四季感冒片、板蓝根颗粒、维生素B1、退烧贴、雾化器、体温计、血压计等。


便利店出售药品,这得益于今年10月,北京市商委联合市发改委、财政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这项政策: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政策出台后30多天,京客隆京捷便利店工体东路店便开始尝试卖药。便利店的密集程度、地理位置、人流量等都是传统药店无法比拟的优势。


互联网药店竞争、实体便利店卖药冲击、医院零加成售药碾压,内忧外患俱在,诊所、药店是否能顶住压力?未来将何去何从?


小编认为,基层的诊所、药店尚不必过于担心。


首先,该项政策对于便利店出售药品有很多限制条件。


例如,只能售卖部分符合规定药品及器械、药店必须配备药师、大型商圈或大型购物商场经营的连锁便利店、且(药品)经营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才可以申请经营……等等要求。此外,很多政策还未完善、细节没有落实到位,多数便利店目前处于等待和观望阶段。便利店卖药要想发展起来,还需要各方的不懈配合及努力。


其次,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比起药店,在便利店购买药品并非多数顾客的首选,何况许多城市的药店都已经可以通过外卖平台实现送药上门服务。淘宝在2003年创立,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初步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


最后,诊所、药店药品种类全,专业性强。


相对来说,诊所、药店的药品更为丰富,相关人员能够提供更好的诊疗、咨询服务,这是便利店不具有的优势、


便利店卖药,小编只能说未来可期,尚不会对几层的药店诊所造成大的威胁。但,北京作为首都,倘若这个项目试点成功,在其他省市推广的可能性较大,未来蓬勃发展不是没有可能,基层还是要尽早寻求谋划、变通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