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血稠,很多中老年人马上就特别紧张,觉得只要是有血稠,就会血脂高,很快还会出现动脉血管硬化,血流速度慢,就离血栓不远了。


◆血稠与血栓有没有关系呢???


“血稠”,从字面上理解为“血液黏稠”,是医学上“血液流变学”的概念,相当于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血流、血浆和血液成分都有关系。


血栓是血管内形成的块状物。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启动保护反应形成血栓,以防止失血。引起血栓的因素包括炎症、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凝血异常、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等。


由此可见,血稠与血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血液特征,后者通常指一种疾病,尽管二者存在一定关联,但并非严格的因果关系。


Photo by Ani Kolleshi on Unsplash


◆为什么血黏稠度不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因素呢?


血黏稠度只是血栓形成的一个指标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血脂、血糖,这两个指标对血栓的影响是最大的。


血液黏稠度数值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水的比重、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及形状、血浆成分、温度等,低温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而高温则具有降低效应,所以血液黏稠度数值受到外界的影响非常大。而血脂、血糖不太容易马上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加真实的评判是否造成血管的损害。


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因素和血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才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都是与血脂、血糖以及血压相关,控制之后才能够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的高盐饮食、吸烟、情绪不稳定、熬夜等也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虽然血液粘稠不必然导致血栓,但其对身体健康还是有很大危害的。


对儿童而言,高血液黏稠度阻碍心脏、肠道、肾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正常供氧,可造成发育受阻;对成人来讲,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狼疮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诱因,并且还与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存在一定关联。所以,还需及时改善血稠现象。


◆如何对抗血稠?


很多人血稠是由于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夏天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喝水会使血液变稀,但要掌握好时机


一般来说,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可喝大约200毫升温开水。


合理饮食


尽量摄入低盐、低脂、纤维素较高的绿叶菜。适度运动。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还能升高体温,对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