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属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


患布病的牛、羊、猪、犬等家畜是人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以及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经受损的皮肤或眼结膜感染,还可通过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此外食用含菌的乳类、水和食物也可引起感染,最后还可通过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实现呼吸道传播。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布鲁氏菌病的表现(易被误认为感冒)


急性期:潜伏期约 2 周,主要变现为发热、多汗、寒战和关节肌肉疼痛。


多汗是布鲁氏菌病的突出表现之一,在退热时大汗淋漓,部分患者入睡后出汗,醒时不出汗(盗汗),不发热时也大汗不止。


关节疼痛也比较明显,多发生于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大关节,疼痛不局限于一个关节,而是多个关节换着疼,呈游走性。


慢性期:有些患者是急性起病迁沿不愈,有些患者是没有明显的急性期,起病就是慢性。主要表现为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关节肌肉疼痛、失眠、全身不适等。


Photo by Tobi from Pexels


预防措施


养殖户等职业人群


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


引进牲畜时,一定要做好检疫,防止引进病畜。


发现病畜,要及时通知疫病部门,并配合其对病畜进行淘汰和捕杀。对病畜用过的棚圈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净化。打扫畜圈时,要戴口罩,防止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灰尘。对病畜流产物,要深埋或焚烧,不能随地丢弃,更不能用手直接去拿,要带上橡胶手套,处理完要用消毒剂洗手,并对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市民的日常防护


不吃生的或半生的牛羊肉,不喝未加工的奶类。


吃涮锅、铁板或烧烤时,一定要待肉熟透了再吃。


现挤的新鲜牛奶、羊奶,要煮沸后饮用。


饭店、家庭用的刀、案等,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案等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