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卫生巾#这个话题今日冲上微博热搜,起因是一位博主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这个散装卫生巾的产品评论区的评论,让人觉得惊愕,也让人感到心酸,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按常理来说,像卫生巾这样日常使用的必需品,应该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的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存在即合理,正因为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即使物质生活很富足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还在温饱线的边缘挣扎。
据统计,全球有4000万女性正在经受月经贫困(Period Poverty), 在中低收入国家,有超过50%的女性选择自制的经期卫生用品。
月经贫困:受落后观念、月经税和贫穷等因素的制约,女性无法在生理期获得用于生理期卫生管理的基本物资。
同样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中国女性,也还没有享受到卫生巾带来的便利,甚至在漫长的月经历史中也伴随着恐惧与偏见。
卫生巾、卫生棉条和月经杯是提高女性经期生活质量的三个伟大发明。然而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存在于地球上才不到一百年,连最常见的卫生巾,在中国大范围使用也只有区区四十年左右而已。
古人来月经都怎么办?今天,带你一起来了解下女性经期用品进化史。
大量人类学调查显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已经对月经产生了恐惧心理。人们无法解释这种“流血却不死亡”的生理现象,便认为月经是因为魔鬼附体,无论是经血还是经期的女性,都会给整个部落带来厄运。因此,女性在整个经期都被隔绝在部落之外单独居住,就地取材用树叶、干草、树皮等物品简单清洁,这些使用过的“污物”必须丢弃在远离部落生活范围的地方,以免别人不慎接触到。
过度到奴隶社会时期,人类逐渐有了文明,这时候的女性则用树皮或兽皮缝制内衣遮羞,月经来时,垫上一些干燥物吸收污血,且学会用清水冲洗外阴。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到了月经,称之为“月事”。那时医学界已经观察到,女人下体每月会规律性出血,就像月亮定期有盈亏,因此也称其为“月经”或“月信”。“经”和“信”都有按时、有规律的意思。由于无知而产生恐惧感,再加上男性觉得流血不详,对女性特有的这一生理现象产生不洁、厌恶的负面感觉,月经仍然是一种禁忌。
到了封建社会,人类逐渐发明了丝绸、织布,纺织物的出现让女性摈弃了兽皮树皮等粗糙的东西了。
这时候,在未发明造纸之前,女性将草木灰或丝麻等吸水材质装进小布条里,两头用细线系在腰间,成了所谓的卫生带。更换条数根据富裕程度来决定。更换下的卫生带,倒掉里面吸满污物的东西,将卫生带用清水加皂葛等去污洗涤。风干后再使用,急迫的时候,便用火烤干。这时候基本上是在私秘的条件下进行。
东汉发明造纸后,草纸等容易吸收水分的东西边派上用场。直接使用草纸或将草纸夹在卫生带里使用,一些有钱人家则使用祭祀用的白纸制作卫生带,因为这种白纸除了有韧性之外,还比较洁白,相对比较卫生。但是由于这种纸价格昂贵,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消费的起。在普通百姓之间,依然是廉价易得的草木灰流行度最高。
这种中间塞着吸水材料,可以反复清洗使用的卫生带也被叫做“月事布”、“月事带”、“月经带”。因为一些医书把阴道称为“马眼”,所以明清时期也用“骑马布”或“陈妈妈”代称月事布。现在的“大姨妈”一词,正是起源于此。
在我国民间,从汉代到改革开放漫长的两千年里,卫生带的形状和填充物基本没有发生过变化。卫生带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上世纪80年代前,那时在中国农村和一些偏远城镇中,很多女性还是用多层的布(卫生带)来做卫生巾的,用过后洗干净晒干下次还可以用。直到1985年,卫生巾逐渐流行。
古代西方人对待月经的态度、处理月经的方式都和中国差不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女护士才用纱布加药棉做成了较类似现代“棉-无纺布”组合的原始卫生巾。
1920年,美国的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公司用纤维棉和细薄纱批量生产出最早的卫生巾:Kotex(高洁丝),当时的高洁丝要用别针或绳子固定在内衣上,从方便程度上来说,并没有比卫生带强多少。
直到70与80年代的时候,现在自粘式背胶的卫生巾才被发明出来。
Karolina Grabowska © Pexels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生棉条、月经杯也被发明出来,为女性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