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表示,中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或于2021年6月用于临床,将为中国终末角膜盲患者带去光明。


角膜就是人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它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穿过瞳孔,到达眼底,最终获得清晰的成像。角膜如果变得混浊,就好比照相机的镜头磨损了,会影响到相机影像的质量。如果替换成一个透明的好镜头,又可以照出清晰的照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不用活体捐献,无需配型,然而,我国角膜捐献者数量有限在中国每年接受捐献的角膜移植手术仅有不到8000例,仍有数百万患者在“排队等候中”。


为解决供体角膜缺乏问题,科学家将视线转向生物工程角膜组织工程学角膜人工角膜的研发。


▌生物工程角膜


201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投入临床应用的“艾欣瞳”,就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业内人士简称“猪角膜”。


虽然是来自猪的角膜,但是这里有一个观念上的误区需要纠正,就是并不是直接把猪的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而是把猪角膜去细胞去抗原处理后,保留其天然角膜三维立体结构,移植到患者眼上后,再把患者自身的组织和细胞移进去,这样就形成一个全新的角膜组织。


简单理解,就像浇筑一个大型的混凝土的铸件,必须要有钢筋在里面,然后在外面浇上水泥。猪角膜就是提供一个支架,让人自身的一个纤维细胞沿着支架长上去。


尽管这项技术给许多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但是目前这款生物工程角膜对部分角膜盲患者的治疗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这款生物工程角膜,只用于部分板层角膜移植,不能用于治疗全层角膜混浊。


★★★猪角膜移植成功,是无奈之下的成就,这背后是我国角膜捐献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也正如专家所说,猪角膜移植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取得了成功,但是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其效果也肯定比不上人角膜移植。


▌人工角膜


人工角膜是指用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的光学通路装置,可被植入患者患眼中替代病变、浑浊的角膜,从而恢复患者的光学通路,使其获得一定的视力。


目前全球范围内,用于临床上的人工角膜主要有这几种类型:骨齿型人工角膜、AlphaCor人工角膜、MICOF型人工角膜和波士顿型人工角膜。


波士顿型人工角膜:应用最广泛,通常在反复移植人角膜失败或被认为进行人角膜移植会有高风险等情况下使用。


骨齿型人工角膜:目前较少开展这一手术的原因是手术复杂、时间长,手术经验要求高,另外对身体有创伤,术后外观让患者难以接受,且不能获得标准化的人工角膜。


AlphaCor人工角膜:手术需要分两期进行,手术过程复杂,在第二期手术后患者才可复明,患者负担大;此外,该型人工角膜植入术是不可逆的,只适用于双眼盲患者,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术后光学镜柱上出现脂质沉淀,因此该型人工角膜国内尚未应用于临床病例。


MICOF型人工角膜:比其他人工角膜优胜的地方是它可用于免疫性疾病所导致的干眼。MICOF人工角膜植入术同样需要分两期进行。


★★★人工角膜虽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角膜匮乏、不能采用人角膜移植等情况,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我国首款人工角膜

即将用于临床


我国对人工角膜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仍未有一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人工角膜上市。


由史伟云负责的山东省眼科医院课题组研究的领扣型人工角膜我国首款完全用人工合成材料制造的人工角膜,或于2021年6月用于临床。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表示:装上自主研发的人工角膜后,恢复好可以到1.0的视力。目前有30多个临床病人,视力都恢复到0.5以上,效果很好。人工角膜的费用大约几万块钱。


关于渔歌

 渔歌医疗为合作医疗机构搭建的信息化监管平台


渔歌医疗秉承“携手体制内医疗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强基层保证分级诊疗扎实落地”理念,深入下沉基层,“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 进行医疗信息化布局。


渔歌医疗多年来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通过和政府、卫健委、医保、各级医疗机构合作,致力于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分级诊疗”、“互联网+医联体/医共体”、“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抗新冠肺炎-智能疾控”等模式建立。


截至2020年,渔歌医疗已在全国辽宁、河南、吉林、黑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河北、北京、内蒙古、湖北12省104区县落地。服务各级卫健委90余家,医联体/医共体200余家,覆盖基层人口8800万。


联系我们:

渔歌大连:400-033-0187

渔歌成都:400-665-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