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新冠疫苗是防控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则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5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全国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概况》。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1434例,报告发生率为11. 86/10万剂次。



在不良反应中:


一般反应2607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82.96%,报告发生率为9.84/10万剂次,其中高热(≥38.6℃)2722例、红肿(直径≥2.6厘米) 675例、硬结(直径≥2.6厘米)304例。异常反应5356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7.04%,报告发生率为2.02/10万剂次;其中报告前三位的反应分别为过敏性皮疹3920例、血管性水肿107例、急性严重过敏反应75例;在异常反应中,严重病例188例,报告发生率为0.07/10万剂次。


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9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中国疾控中心介绍,部分国家也报道了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情况。大多以接种部位疼痛、红肿以及发热、头痛、恶心、腹泻、疲倦、四肢疼痛等全身症状为主,个别报告了严重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目前评估认为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收益远大于风险,各国均在持续推动预防接种工作


Gustavo Fring © Pexels


补充知识:什么是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其中,一般反应主要指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免疫原性等)所引起,主要表现症状有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发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或者轻微皮疹等,一般2天~3天后可自行好转,或经过对症处理后可痊愈;异常反主要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外,下列情形均不属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因疫苗质量问题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点此查看原文


关于渔歌

渔歌医疗为合作医疗机构搭建的信息化监管平台


渔歌医疗秉承“携手体制内医疗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强基层保证分级诊疗扎实落地”理念,深入下沉基层,“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 进行医疗信息化布局。


渔歌医疗多年来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通过和政府、卫健委、医保、各级医疗机构合作,致力于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分级诊疗”、“互联网+医联体/医共体”、“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抗新冠肺炎-智能疾控”等模式建立。


截至2020年,渔歌医疗已在全国辽宁、河南、吉林、黑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河北、北京、内蒙古、湖北12省104区县落地。服务各级卫健委90余家,医联体/医共体200余家,覆盖基层人口8800万。


联系我们:

渔歌大连:400-033-0187

渔歌成都:400-665-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