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
特约撰稿人 | 钱展礽
村医被“院长”骗8万
包办各种证件(比如学历证件、医师资格证、药师资格证、确有专长中医医师资格证等)。
包办发表作品(如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担任主编等)。
冒充管理机关(比如冒充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税务部门等)。
冒充司法部门(比如冒充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
提供发财机会(比如提供专利产品转让、上市产品共同经营等)。
冒充理财机构(比如银行、保险部门等)。
冒充上级领导(比如卫生院院长、卫生健康局领导等)。
1.村医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村医扮演“只能接受,不能反对”角色,这种情况容易给骗子提供机会,冒充相关领导行骗。
2.村医信息了解滞后
近年来,各种诈骗事件频发,这也给大家敲响警钟。要高度重视防骗方面常识的普及。
村医以及村卫生室是向村民宣传防骗常识人员之一,理应加强自己的防范意识,上述案件反应出某些村医存在信息了解滞后的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3.缺乏共同协作意识
对于大部分基层医生来说,8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于家庭也好,单位也罢,要“支出”8万元费用,应要征得相关人员的一致意见。村医通过微信转账给“院长”这么多钱,是否经过家庭同意,值得思考。
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多一个人知晓,便多一份提早识别骗局的几率。
4.资金管理存在安全防范意识漏洞
举个例子,如银行,若储户需要支取数额较大的资金,都要求储户提前预约,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客户被骗风险。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同样不建议将大笔现金储存在家里,以及随意通过网络平台支出大笔资金。确需要支出前,一定要核实情况,确保安全支付。
封面图来源:moerschy © Pixabay
本文已授权转载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NsdvWuwB3_EYz1ml12R9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