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


《规划》提出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


◆ 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实施名医堂工程,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推动中医门诊部和诊所提升管理水平。


此外,《规划》还提出 11 项具体任务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依托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引领国家中医学术发展方向。


2、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地区的全国高水平中医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实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3、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以地级市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


4、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加强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5、名医堂工程。按照品牌化、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分层级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创新机制,打造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示范性名医堂运营模式。


6、基层中医馆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完成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在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


二、中医药服务“扬优强弱补短”建设

1、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强化设置配置,优化完善中医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疗效。


2、地市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地市级中医医院加强专科和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3、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加强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将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成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实施对口支援提升项目,提高被支援单位综合诊疗能力。加强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医医院工作,推动30万人口以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开展国家中医医疗队巡回医疗。


4、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制定并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5、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医适宜技术试点,推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儿童青少年近视。依托现有资源,推动省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中心建设,推广应用老年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和技术。针对妇女围绝经期、孕育调养、产后康复、亚健康状态和儿童生长发育、脊柱侧弯、肥胖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试点。


6、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康复医院中医科室建设。


三、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建设

1、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建设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升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


2、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推动三级中医医院提高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服务能力,建成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水平实验室。二级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呼吸科等。开展人员培训,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按照要求配备管控人员,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四、少数民族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


少数民族医医院能力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少数民族医重点专科,提高少数民族医医院制剂能力。推动地市级以上少数民族医医院信息化能力建设。在部分少数民族医医院开展以双语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能力建设。


五、中西医结合能力提升项目


1、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支持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


2、中西医临床协作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围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和慢性病等进行中西医联合攻关,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


六、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

1、高层次人才计划。


◆ “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表彰奖励项目。表彰30名国医大师和100名全国名中医。


◆ 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项目。遴选50名岐黄学者和200名青年岐黄学者,遴选组建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 中医药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持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遴选指导老师,培养一批继承人。为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培养一批骨干师资及中药、护理、康复、管理等骨干人才。支持一批中医医师开展规范化培训。


◆ 综合医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面向省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开展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培养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一批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


2、基层人才计划。


◆ 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项目。招录一定数量的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支持一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支持一批中医医师开展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中医馆培训一批骨干人才。


◆ 革命老区等中医药人才振兴项目。在革命老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加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支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3、人才平台建设计划。


◆ 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中药类和多学科交叉种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培养一批学科团队和学科带头人。


◆ 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能力建设。支持一批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遴选若干个标准化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基地。


◆ 传承工作室建设。新增建设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新增建设一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覆盖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启动建设一批老药工传承工作室。


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工程

1、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 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中药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要领域方向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或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围绕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慢性病,妇科、骨伤、免疫等优势病种,以及针灸、其他非药物疗法等特色疗法,建设一批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


◆ 深化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对已建的中医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运行,符合条件的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序列管理。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在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等方向深化研究。


◆ 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培育建设一批中医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3、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专项工程。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和创新人才高地。


4、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国家中医药局重点研究室、三级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形成相关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链。


5、中医药活态传承工程。开展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技术方法和临证方药挖掘整理和应用推广。开展老药工鉴定、炮制、制药技术传承。开展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整理和利用。开展中医理论、技术、方法原态保护和存续。


6、中医药科技研究项目。实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开展中医药循证评价研究,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开展经典名方类中药复方制剂研发、应用。推动设立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项目。


八、中药质量提升工程


1、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完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及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建设重点区域常态化管理机制。


2、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发展。支持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3、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升行动。加快中药材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集成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模式。开展适宜品种林下种植示范研究,形成生态种植技术体系。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


4、中药智能制造提升行动。研发中药材种植、采收、产地加工装备,中药饮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以及中成药共性技术环节数字化、网络化生产装备,提高中药生产智能化水平。


九、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及博物馆建设

1、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深入挖掘中医药精华精髓,做好研究阐释。编写若干种针对不同受众的中医药文化读物。


2、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充分依托地方现有资源,推动一批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推动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监测。


3、中医药文化精品行动。扶持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学、影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支持制作一批中医药新媒体产品。


4、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开展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基本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重要高地。建成国家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建立中医药资源藏品信息数据库。开展各级中医药博物馆能力建设。


5、中医药科普项目。推出一批中医药科普节目、栏目、读物及产品。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队伍建设。推广中医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举办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


十、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


1、中医药国际抗疫合作计划。组织中医药国际抗疫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中医药防控重大传染病等培训班,组建中医药国际抗疫合作专家团队,完善中医药国际疫情防控线上指导平台。


2、中医药开放发展平台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节点城市,鼓励社会力量持续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依托国内中医药机构,拓展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与有合作潜力和意愿的国家共同建设一批友好中医医院、中医药产业园。


3、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扩大中医药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在跨国科研合作计划中加大中医药参与力度。


4、中医药国际贸易促进计划。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努力建成一批中医药服务知名品牌。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5、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工程。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中医医疗先行区,建成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建立中医药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支持建设香港中医医院、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推进中医药产品创新研发。


十一、中医药支撑保障建设


1、基层中医药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推动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扩大中医馆联通范围。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重点,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


2、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建设国家、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平台,构建统一规范的国家中医药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


3、新兴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结合应用研究项目。支持中医医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系统等临床应用。


4、中医药监督能力建设。开展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监测,建立健全会商机制,提高有关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参考资料:国家卫健委

封面图来源:Marcelo Leal © Unsplash

关于渔歌

渔歌医疗为合作医疗机构搭建的信息化监管平台


渔歌医疗秉承“携手体制内医疗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强基层保证分级诊疗扎实落地”理念,深入下沉基层,“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 进行医疗信息化布局。


渔歌医疗多年来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通过和政府、卫健委、医保、各级医疗机构合作,致力于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分级诊疗”、“互联网+医联体/医共体”、“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抗新冠肺炎-智能疾控”、“互联网+临床试验”等模式建立。


截至2021年,渔歌医疗已在全国辽宁、河南、吉林、黑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河北、北京、内蒙古、湖北12省120市区县落地。服务各级卫健委90余家,医联体/医共体200余家,覆盖人口 1亿2000万。


联系我们:

渔歌大连:400-033-0187

渔歌成都:400-665-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