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下令,村卫生室建设最新要求

今日(9月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作出最新指示。信息化时代,全国村卫生室发展将迎来全新变化。


国家要求,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农村。

具体而言,进一步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将村医从堆积如山的纸质表格中解放出来,减轻村卫生室的公卫、家庭签约负担。

与此同时,推广一些省份配备智慧医疗系统的先进经验。这些智能信息化系统可提供常见病辅助诊疗、规范门诊电子病历、慢病个性化管理等功能,能够有效分担村医工作、减轻村医压力,并提升村医工作效率。

如安徽的智医助理系统,3年来已覆盖全省169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7万个村卫生室,提供辅助诊疗2.8亿余次;宁夏自治区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已实现乡村全覆盖......

未来,智能医疗系统将在全国各地的村卫生室铺开,其功能也将更加齐全。这些信息化系统也将村卫生室与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连通起来,使村卫生室享受到整个县域内的优质医疗资源。

转型开始!村卫生室三大发展趋势

国家卫健委在会上明确,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融合。在基层,信息化服务将和医共体建设、分级诊疗等政策紧密结合,这正是村卫生室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开始转型的基础。

国家也将为信息互通配套措施,村卫生室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小诊所,而将很快发展成连贯县乡村三级的“小型医院”。未来,村卫生室主要有以下三大转型方向:

01
向上转诊,成为“初诊中心”

按照国家“双向转诊”的要求,村卫生室的重要职能是做到小病诊断不出村,并为上级医疗机构初筛病患。

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一批医疗器械的配备,让村卫生室不再只看“小病”。

国家卫健委今年7月颁布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要求村卫生室可配备心电图机、检验分析仪、治疗仪等设备。与此同时,搭建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村卫生室仪器的检验结果,直接上传到云端,由医共体内专家出具报告,与村医共同完成常见病的诊断。

如果诊断报告正常,小病在村卫生室就可以治疗;如有村医看不了的病,上级医疗机构也为村医留有专门的号源,从卫生室就能及时将患者转诊过去。

02
向下转诊,成为农村“康复中心”

“双向转诊”的另一方面是上级医疗机构有向下转诊患者的需求和义务。很多重症恢复期、稳定期患者,可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至村卫生室,完成康复管理。

《标准》也鼓励村卫生室建设康复室、“中医阁”等科室。通过统一的系统,各级医疗机构也可实时掌握这些康复患者的健康状况。

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者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早已为村卫生室成为康复中心提供了依据。

这些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在大医院费钱费力,反而在村卫生室能够享受更好的服务。

03
村卫生室整合,成为小型卫生院

无论是医疗器械的配备,还是康复、检验科室的建设,都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意味着,未来村卫生室的资源也将越来越集中,大型村卫生室的建设将成为大势所趋。

目前,乡镇卫生院在向二级医院发展,村卫生室也在向小型卫生院发展,资源只有集中起来才能吸引附近的患者,扩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效益。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地区正在推动村卫生室的集约化发展,将其改造成“小型卫生院”。

比如,贵州省卫健委正推进”村卫生室+村医连片管理”机制,将邻近几个村卫生室组建起来,合并建设镇卫生院分院,规模类似小型卫生院。

去年起,山东省各市先后明确,按照“服务人口不低于 2000 人”的要求,新建改建中心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两名村医。

对于服务人口较多的大村,一批大型村卫生室即将新建、扩建;而部分人口较少的相邻村落,则会将几个村卫生室合并,建成村医自己管理的小型卫生院。

新型村卫生室,村医应顺势而为

在转型的浪潮中,乡村医生队伍也应该应时而动,顺势而为。从“三大件”为主的个体小诊所,到科室、设备齐全的“小型医院”,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在提升,村医的工作环境也将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咱们村医的操作水平也要跟上。

以前,村医也许只需要凭借经验看病就可以,但现在,新一代乡村医生应该掌握信息化操作技能,甚至是医疗设备使用、解读检验报告等能力,村医需要下功夫才能适应村卫生室的转型和变化。

当然,政府也应该多组织相关业务培训,为村医掌握卫生信息系统管理使用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卫生院可派专人专岗,定期到各村卫生室检查系统状态、指导村医操作,确保正常运行,真正让信息化系统助力健康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