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我国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其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0%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之一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是这一原则早就在中国被突破,人们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就是输液和使用抗生素。


Photo by rawpixel.com from Pexels


下面介绍一下输液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引起全民警示。


1.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空气栓塞

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总局提示:静脉输液是高风险、高获益的临床用药方法,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门诊输液,门诊输液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就医习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输液好、输液快”的错误认识和就医习惯。应该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相关连接:

北医三院门诊中心停止输液治疗 重点收治危急重症患者
输液是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首部“守护针尖上的安全”蓝皮书发布
不是一患XX炎就要用抗生素 不需输液的53种病
中国何时能打破“吊瓶森林”的全民输液迷信?